前一天,卡雷曼斯在《卫报》采访里说,“即使事后来看,仍会作出同样的决定”,还称这是给各国的“警示”。可在跑过多年产业新闻的我看来,这“警示”更像“没说到点子上”——今年9月30号之前,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明明还稳当当的,是荷兰政府突然用行政令“插了手”,接着10月8号法庭又作出错误判决,直接把中国上市企业全资子公司安世半导体的99%股份“托管”了。
荷兰一向以“法治国家”“契约精神”自居,可这次的操作实在“打脸”:既没严格走法律程序,也没保护外资企业的正当权益,反而用行政手段把民营企业的经营“攥”在了手里。这哪儿是“维护规则”?分明是砸自己的“营商招牌”——以后哪个外资企业敢放心把钱投到荷兰?
我跟半导体行业的朋友聊过,他们最愁的不是“骂仗”,是“断供”。一辆新能源汽车要上百颗芯片,安世半导体的产品又是关键环节,一旦卡壳,车企就得停工,配套厂跟着歇业,工人的工资都得悬着。这阵子中方一直在“补窟窿”:对合规的民用半导体出口予以豁免,就是想尽量把供应链“接起来”。可荷方倒好,一边说“警示”,一边坐视安世(荷兰)拒绝给中国企业供晶圆,甚至发律师函阻止中国代工厂对外供货。结果就是不少车企至今还攥着“断供预警”,产业链的“隐忧”根本没消。
这次回应里,最关键的其实是最后那句“别做样子、旧调重弹”。中方同意荷方派员来华磋商,不是要“讨说法”,是要“解决问题”——你要是真为全球产业着想,就该带着“怎么把托管的股份还给企业”“怎么让安世恢复正常供货”“怎么消掉断供风险”的实招过来,而不是再讲一遍“同样的决定”。
作为天天盯着热榜的新闻编辑,我想跟读者说句实在话:半导体供应链从来不是“你赢我输”的游戏,是“一损俱损”的产业链。荷方要是真懂“警示”的含义,就该明白——打断供应链的“任性”,才是对全球产业最大的“警示”;而解决问题的“实招”,才是给各国最好的“示范”。
说到底,企业要的是“能开工”,工人要的是“有工资”,产业要的是“能循环”。别光说“警示”,把供应链的真问题解决了,比什么都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