谁能想到,一年前的陈芋汐还在教练办公室里掉眼泪?巴黎奥运会后,舆论的杂音像潮水般涌来,成绩的压力、对“跳台的恐惧”像块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。“那时候我看到跳水池就发怵,站在10米台上腿都软,总觉得自己跳不下去。”她揉着手腕上的护腕回忆,“要不是周导说‘试过一次就有第二次’,我可能真的会放弃。”
于是她咬着牙重新站回训练馆:陆上翻腾练到腰腹发酸,水上训练重复到胳膊抬不起来,直到有一天,她发现自己踩在跳台上时,腿又有了力气——那种“熟悉的节奏”,终于回来了。“其实没什么秘诀,就是‘再试一次’。”陈芋汐说,“竞技体育最怕的不是输,是自己先逃。”
这场全运会,对她来说是“圆梦”,更是“重启”。四年前西安的遗憾像根刺,“没拿过单人冠军,总觉得少了点什么”。所以从广州赛区的第一天起,她就把自己“关”进了“训练模式”:不看场边的欢呼,不听外界的议论,每一跳都像在上海的训练馆里那样——“专注自己,比什么都重要”。决赛里的她还是那副“面无表情”的模样,可熟悉她的人都知道,这份平静底下,是四年的等待和沉淀。
而看台上的全红婵,成了这场决赛最特别的“注脚”。因伤病缺席单人项目的她,举着牌子坐了整整一晚,每跳完一轮就拍着手喊“好样的”。这对“跳水双子星”的互动,让现场不少观众掏出手机拍照——谁不记得巴黎奥运会上她们并肩站在领奖台的样子?谁不关心,2028年的洛杉矶,这对“金牌双保险”还能一起站上去吗?
毕竟,对女子10米跳台来说,“年龄”从来都是最残酷的命题。2028年的陈芋汐23岁,全红婵22岁,放在往届奥运冠军的名单里,已经是“老将”——中国女子10米台的奥运冠军,没人超过20岁。而本届全运会上,12岁的刘紫涵已经拿着铜牌站在领奖台上——这个“10后”小将的出现,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跳台项目的“更新速度”。
“看到她们我特别开心。”陈芋汐提到新生代时眼睛发亮,“竞技体育最怕后继无人,有新人上来,才说明这个项目有活力。”可开心之外,是绕不开的疑问:当2028年的洛杉矶赛场上,一群14岁的“刘紫涵们”冲上来时,陈芋汐和全红婵还能守住“双保险”吗?
网友早有猜测:要么有人转项跳板,要么有人淡出赛场——毕竟,女子跳台的“发育关”“体能关”,从来都是一道坎。但陈芋汐的答案很明确:“我想再拼一次。”她的目标藏在“大满贯”的遗憾里——手握8个单人冠军、21个世界冠军,她还差一枚奥运单人金牌;她的坚持藏在“自律”里——克服了发育关,扛过了舆论的压力,“我不想让自己后悔”。
而全红婵的态度更“通透”:“如果后面小朋友上来了,代替我也挺好的,但我现在还想跳。”这对挚友的“默契”,比任何“双保险”的标签都动人——她们不需要“绑定”,但都想为自己再拼一次。
采访结束时,陈芋汐望着远处的跳台,阳光穿过场馆的玻璃洒在她身上。“洛杉矶的跳台是什么样的?”她笑着问记者,“不管有没有红婵一起,我都想站上去看看。”风从跳水池边吹过来,带着水的凉意,却吹不灭她眼里的光——那是一个运动员最纯粹的渴望:再拼一次,再站一次,再赢一次。
当晚的颁奖仪式上,全红婵抱着鲜花跑过来,和陈芋汐一起举起金牌。镜头对准她们的笑脸,没人知道四年后的洛杉矶会是什么样子,但此刻,这两个姑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——就像她们曾经一起走过的每一场比赛那样,带着对跳水最单纯的热爱,向前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