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10日晚的广东奥体中心游泳跳水馆,看台上的议论声像浸了温水的棉花——“今晚女子十米台,陈芋汐稳了吧?”“最大热门,十拿九稳”。可当上海姑娘踩着跳台的防滑垫时,她想起的不是这些“稳”的评价,而是一年前站在同一片水池边,腿肚子发颤的自己。
巴黎奥运会后那半年,陈芋汐差点“丢”了自己。她跟教练吐过苦水:“看到跳水池就想逃,站上跳台腿像灌了铅,连最熟的107B都差点砸在水里。”总教练周继红没骂她,只拍着她肩膀说:“试过一次就有第二次,慢慢找感觉。”她咬着牙试了——从陆上模拟跳的几百次重复,到实战训练里重新调整入水角度,从每天加练半小时核心力量,到终于敢盯着跳水池的水面说“我能行”。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摔了跤,爬起来再骑,慢慢找回“掌控感”的过程,陈芋汐把“失去的力气”,一点点捡了回来。
这是她第二次征战全运会。四年前西安的泳池边,她和全红婵半决赛平分秋色,决赛却因为一个微小的失误,把银牌挂在了脖子上。“没拿过单人冠军,我想拼一次”,出征广州前,她跟上海队的队医聊天时说,眼睛亮得像跳台上方的射灯——那是藏了四年的“执念”,像种子埋在土里,等着发芽。
这次她学“乖”了。不管是女团比赛里的配合跳,还是女双赛场上和队友的磨合,甚至是单人赛的六轮对决,她把每一场都当成了训练。跳台前不看观众的欢呼,不刷手机里的热搜,连教练递过来的战术板都只扫一眼“动作编号”。前几轮比分咬得紧,她面无表情地擦了擦脸上的水;最后一轮要冲成绩,她深吸一口气,像平时训练那样起跳、翻腾、入水——水花压得比训练时还稳。
当最后一跳的分数跳出来时,陈芋汐终于笑了。她冲看台上的观众比了个心,像女双夺冠时那样,眼睛弯成了月牙。那笑容里藏着什么?是一年前躲在训练馆角落哭的自己,是每天加练到场馆关灯的汗水,是四年前看着全红婵拿冠军时的遗憾,是把“想放弃”变成“再试一次”的狠劲。
领奖台上,她摸着金牌上的“十五运会”logo,说:“其实哪有什么十拿九稳?不过是把‘专注’刻进每一跳里。”从巴黎的迷茫到广州的双金,陈芋汐没靠“天赋滤镜”,靠的是把“熬不下去”变成“再坚持一天”的韧性,把“遗憾”熬成“圆梦”的勇气。
当她站在最高领奖台上,望着台下挥舞的国旗,风把她的运动服吹得鼓起来——那不是“稳赢”的底气,是“我翻过山丘了”的坦然。而未来的日子里,这个把“专注”刻进骨血的姑娘,还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?答案,写在她每一次起跳的姿态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