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女数学家王虹接连斩获两项大奖
编辑:澜笑
2025-11-02 08:30
浏览:143 次
举报
2025年的数学圈,藏着个“破圈”的大新闻——90后女学者王虹,短短两天连拿两项国际数学大奖,连北大数院的“韦神”韦东奕都曾坐在她的讲座第一排记笔记。这个从广西桂林走出来的姑娘,现在被学界称为“最有希望拿菲尔兹奖的青年女性”。
两天连拿两项“重量奖”,她解决了数学界“卡脖子”问题10月28日,塞勒姆奖(Salem Prize)揭晓,王虹成为今年唯一获奖的中国学者。这个奖有多金贵?它专门发给40岁以下的青年数学家,过去56年里,56位获奖者出了10位菲尔兹奖得主——相当于“菲尔兹奖预备班”的入场券。王虹获奖的理由很“硬核”:她在调和分析和几何测度论里,解决了两个困扰学界多年的“开放问题”——简单说,就是把原本“剪不断理还乱”的数学关系,用更简洁的方法“理清楚了”。
而就在前一天(27日),第十届世界华人数学家大会上,王虹又和两位北大校友一起捧走了数学金奖。这个由丘成桐发起的奖项,和菲尔兹奖一样限定45岁以下,堪称“华人数学界的青年天花板”。
从北大到巴黎,她的每一步都踩在“顶尖赛道”上王虹是广西桂林人,2011年从北大数院毕业时,就已经是同学眼里“能把数学题玩出花”的存在。之后她去了巴黎综合理工学院读硕士,又到MIT跟着菲尔兹奖得主拉里·古斯(Larry Guth)读博士——古斯评价她:“看问题的角度像一把‘手术刀’,总能扎进问题的核心。”
博士毕业后,王虹的“履历表”更亮眼: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博士后(全球最顶尖的数学研究机构)、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助理教授、纽约大学科朗研究所副教授……今年9月,她又多了个身份——法国高等科学研究所(IHES)第14位数学终身教授。要知道,IHES的数学终身教授里,8位拿过菲尔兹奖,占比超60%,说是“数学界的诺贝尔奖摇篮”毫不为过。
韦东奕坐第一排听课,她的实力“连韦神都认可”最让网友觉得“接地气”的,是今年6月王虹回北大讲座的场景。当时,平时总在实验室里“闷头算题”的韦东奕,居然提前坐在第一排,笔杆不停地记笔记,偶尔还抬头皱着眉思考。讲座结束后,韦东奕追着王虹讨论了20多分钟,连路过的学生都忍不住拍下来——这张照片传到网上,网友纷纷调侃:“原来韦神也有当‘小迷弟’的时候,王老师的实力是真的‘压不住’。”
其实,这不是王虹第一次“圈粉”学界。她的论文常发在《数学年刊》《Inventiones Mathematicae》这样的“数学顶刊”上,很多同行说:“她写的证明过程,连我们这些研究了十几年的人,都要反复看三遍才能懂——逻辑太严密,每一步都‘没漏洞’。”
学界盼她冲击菲尔兹奖,她却说“数学是场长途旅行”越来越多的声音说,王虹是“最有希望拿菲尔兹奖的青年女数学家”。毕竟,菲尔兹奖对女者格外“苛刻”——自1936年设立以来,只有4位女性获奖,而王虹研究的调和分析、几何测度论,正是当前数学界的“硬核赛道”。但对王虹来说,这些评价更像“外界的声音”——她在一次采访里说:“我从来没把拿奖当成目标,数学对我来说,是一场关于‘真理’的长途旅行。我想走得再远一点,看看更后面的风景。”
从桂林的小县城,到巴黎的IHES,从北大的讲台,到纽约的科朗研究所,王虹的每一步都“稳得吓人”。但她身上最动人的,不是那些金光闪闪的奖项,而是对数学的“纯粹热爱”——就像她在朋友圈里写的:“今天解决了一个小问题,比拿奖还开心。”
有人说,王虹的故事,是“科研后浪”最棒的样子:不是追着奖项跑,而是带着热爱,一步步把“不可能”变成“可能”。而像她这样的学者,正是中国科研“向上走”的底气——毕竟,当一位科学家把热爱刻进骨子里,连命运都会为她开道。
致敬每一位在科研路上“慢步前行”的人,也期待王虹的下一个“突破”——或许,下一次听到她的名字,是在菲尔兹奖的领奖台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