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加勒比海没等来月光,却等来了军舰的炮火。当地时间10月24号晚,美长赫格塞思在社交媒体上的一则消息,把这片原本不算太受关注的海域又拉回了公众视线——美军当天夜间在加勒比海国际水域,击沉了一艘涉嫌的船只,船上6人全部死亡。

“这是我们针对‘阿拉瓜火车’集团的第10次行动。”赫格塞思说得直白,他口中的“阿拉瓜火车”是被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的团伙,而这艘船正是该集团用来运毒的“工具”。可数字背后的代价比文字更刺眼:从9月到短短一个多月里,美军已经在这片海域进行了10次类似的军事打击,累计造成至少43人死亡。

更耐人寻味的是本月初的一份备忘录——特朗普政府直接把美国和“阿拉瓜火车”的关系定性为“非国际武装冲突”。这意味着,这些原本可能算“执法行动”的打击,彻底变成了“战争行为”。而伴随这份文件而来的,是美国在加勒比海域部署的多艘军舰——美其名曰“配合禁毒”,但明眼人都看得出,这片靠近委内瑞拉的海域,早成了某种“舞台”。

有意思的是,美国缉毒署近年的报告早打了“禁毒”的脸:委内瑞拉根本不是流入美国毒品的主要来源地。既然如此,为什么美军的“战争”偏要盯着这里?答案或许藏在委内瑞拉政府的指责里——他们多次说,美国的军事行动根本不是为了禁毒,而是想通过军事威胁策动政权更迭,顺便扩大在拉美的影响力。

消息传出来,网上的讨论立刻热了。有人说“打击没错,难道要放任毒品进来?”可更多人在问:“用军舰击沉船只是不是太极端?那些船员真的都是‘’吗?”还有专家提醒:“军事手段治标不治本,击沉一艘船,还会有下一艘,反而可能让集团改用更隐蔽的方式。”

其实不管争论偏向哪一边,有件事很清楚:每一次加勒比海的炮火里,最无辜的永远是被卷进来的普通人。他们可能是被胁迫的船员,可能是想赚点钱的渔民,可在“打击”的名义下,连句“抱歉”都换不来。而关于这场“战争”的真正目的,或许只有美国自己清楚。但对周边国家来说,他们需要的从来不是军舰——而是一份能真正解决问题的方案,一份不会让普通人丧命的方案。毕竟,禁毒的本质是救人,不是。

美国防部:美军再袭击加勒比海船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