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上挤地铁时刷两页电子书,睡前靠床头翻半本散文,周末带孩子去图书馆泡一下午——这些藏在日常里的阅读碎片,很快要迎来一个“仪式感锚点”。

10月22日,发布《关于同意设立“全民阅读活动周”的批复》,明确自2026年起,将每年4月的第四周设立为“全民阅读活动周”。这份由国家新闻出版署请示、批复的文件,把“倡导全民阅读”的号召,变成了有固定时间、明确执行主体的具体行动。

消息刚传开,身边人的讨论就热了:刚晋升宝小吴翻着育儿书笑,“明年这个时候,正好带2岁的娃去社区绘本馆凑个热闹”;在互联网公司996的老张翻了翻手机日历,“明年4月最后一周刚好是清明后,说不定能把攒了仨月的《额尔古纳河右岸》读完”;家住重庆渝中区的李阿姨更实在,“希望社区能办老年读书会,我和老伙计们可以一起读《红岩》,比在家刷短视频有滋味”。

其实这些年,“全民阅读”早就不是陌生词:北京的24小时书店深夜还亮着灯,杭州的地铁书店把书摆进了检票口,重庆的“山城书房”在老巷子里办起了露天读诗会。但很多人总说“没时间”“没动力”——这次“活动周”的设立,更像给大家递了一把“行动钥匙”:当街头的海报、学校的通知、朋友圈的打卡都在提醒“该读书了”,那些被手机抢走的注意力,说不定能重新落回书页上。

有人问,设个“周”真能改变什么?答案藏在细节里:当图书馆推出“旧书交换市集”,当出版社拿出“阅读盲盒”,当学校把“亲子共读”列进家庭作业,这些具体的小行动会慢慢变成习惯——就像小时候盼着“六一”,现在说不定会盼着“阅读周”:“哦,又到了该好好读本书的时候了。”

从“想读”到“真读”,从“一个人读”到“一群人读”,这个“活动周”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“开始的信号”。就像翻开一本书的第一页,你永远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故事,但只要开始读,就已经在靠近更辽阔的世界。

文章插图